欢迎光临雷竞技在线入口官方网站!
雷竞技在线入口
专业生产包装材料先进品牌
专注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包装材料的研发与制造
行业动态

海南日报数字报

时间: 2023-12-02 18:10:07作者: 行业动态

  聚焦海南植物园 无疑,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最亲密的,我们的衣食住行,都来自植物;在中国,植物还有其特殊的情感,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瑰宝———中药,就大量地使用植物;植物又是丰姿绰约的,它还丰富着人类的审美情趣,有了植物,我们的家园会更绿更美。 为了经济发展需要,为了美化环境需要,为了生态建设需要,新中国成立后,一批批植物园应运而生。海南热带植物园、兴隆热带植物园、湛江南亚热带植物园等,正是那个年代的产物。 9月8日,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庆祝建所55周年活动在兴隆热带植物园举行。在这个活动上,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,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兴起了第一次植物园建设风潮,国内有名的植物园诸如西双版纳植物园、北京植物园、武汉植物园、南京中山植物园等,就是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。 在海南,由于原“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”(现更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)在1958年从广州迁到当时的儋县那大宝岛新村,根据时任所长何康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布局安排,在万宁兴隆建设以收集热带香辛料植物为主的植物园,在那大建设以热带经济植物为主的植物园,在湛江建设以热带水果为主的植物园。 不过,在建设初期,这些植物园并不具规模,有些类似于种质资源圃,随着收集的种质资源越来越丰富,热科院辖下的3座植物园渐成规模,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,成为现在集种质资源收集、科研、科普、旅游等于一体的热带综合性植物园,这些植物园既是科研基地,又是小型景区。 近日,记者走访了原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、华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、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,海南热带植物园第二任园长丁慎言教授,兴隆热带植物园老专家张籍香,南亚热带植物园退休老干部庞廷祥等,听这些80多岁高龄的老人,追忆50多年前的故事,那些被尘封的往事隔着世纪的岁月,若隐若现地浮于眼前。 垦荒建园白手起家 植物园的艰苦创业路 “当时非常艰苦,真正的白手起家。大家一锄头一锄头地在一片荒地上,挖出了一座植物园。”9月初,兴隆热带植物园,张籍香老人带着记者在园里一边观赏热带香料植物,一边讲述植物园建设的故事。 1957年,何康决定利用兴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侨乡的优势,建设兴隆试验站,把咖啡、胡椒、可可、香草兰等热带香辛料植物收集到一起,开展丰产栽培、种植管理、产品研制等科研工作,帮助热区农民发展生产,提高生活水平。 “随后,9名科学技术人员和10多名工人到了兴隆,借住在兴隆小学的茅草房里,开始垦荒建园。”张籍香回忆,当时,兴隆非常贫穷落后,是疟疾高发区,海南曾有一句民谣:“兴隆陵水,有命去没命回”,说的就是兴隆地区疟疾盛行。由兴隆华侨农场划拔的500亩土地上种满了香茅,科研人员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,每天起早摸黑砍茅草,砍下来的茅草作为青肥,然后再把茅草根清除掉,整理好土地建设咖啡、胡椒等热带作物基地。 “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动手,开荒、除草、育苗、搭棚、制作胡椒桩等等,双手都被锄头、镰刀磨起了泡。这些水泡破了后结痂,结痂后再起泡,旧痂叠新痂,双掌满布厚厚的老茧。”张籍香笑说,当年创建植物园的小伙子、姑娘们都已是白发苍苍了,而那些亲手种下的树木依然生命繁茂。 84岁的丁慎言教授在她的一篇文章里,也回忆了建设海南热带植物园艰苦却又热火朝天的情景。“大家很有干劲,无论是开荒建园,还是到海南的大山里去收集珍贵的植物种子,全都是有说有笑的,没有人喊苦叫累。” 已是90高龄的庞廷祥老人和记者说,南亚热带植物园于1958年开始建设。“建设植物园最初的目的还是为发展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,那时候考虑到海南远离内地,交通不便,于是老院长何康决定在湛江建设一个植物园,收集种植热带经济作物。” 庞廷祥说,当时只有11名技术干部,5名实习员和30多名员工,大家吃住在一排平房里,没有电,有一口手摇井。1959年,越南主席胡志明来考察后,认为这里的科学技术人员办公和居住的条件太简陋了,建议盖一栋楼房加以改善。 正是因为胡志明的这一建议,才在上个世纪60年代,由中央批了10万元经费,加上湖光农场支持的5万元,建起了一幢小楼房。 搜罗天下异木 珍稀植物背后的故事 9月18日,记者电话采访已退休定居深圳的丁老,她和记者说,1961年,她到海南热带植物园工作时,植物园规模还不大,引种了油梨、柚木、油棕等一些热带经济作物,还有海南的一些珍贵乡土树种。 丁老和记者说,新中国成立后,美英等国家采取经济封锁政策,要从国外引进植物品种非常不容易。热科院的历任领导,更不可思议的是国家领导人,在出访当时亚非拉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时,都会帮助引进优势热带植物。所以,植物园里每株大树后面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。 比如,海南热带植物园里7棵气势雄伟的糖椰子,是1970年代柬埔寨英萨利夫人赠送种植在这里的。 何康也非常关心植物园的建设,他出国考察时,最重要的一项工作,就是千方百计把国外的优质种质带回国内,引到植物园种植。一次,何康到缅甸考察时,就带回一段白花鸡蛋花的枝条交给海南热带植物园种植,如今这株鸡蛋花树已是园中一株非常古老的大树,它既是庭园绿化的优良种质,花瓣还是熏茶的香料。 丁慎言还回忆,我国著名的柑桔专家钟俊鳞教授和肖敬平去古巴考察时,就搜集了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种子,他带回来的西印度樱桃,引种成功,还推广种植。 张籍香老人介绍,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咖啡、胡椒等优良热带香辛料的品种,也是依靠爱国华侨回国探亲时,偷偷带回来的。 除了从国外引种,植物园的科学技术人员还要进山收集珍稀植物。到原始森林采集植物种子是件冒险的事,今年9月20日,中科院华南植物园49岁的科学家曾庆文,在云南攀上40米高的华盖木树梢采集种子时,不幸摔到树下10多米深的山沟身亡。可见,当年的植物学家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植物的。 曾参加海南热带植物园建设的张仲伟副研究员说,1971年初的一天,他带人到吊罗山采集植物,遇上倾盆大雨,两人整个下午都躲在棕叶下避雨,衣服全被雨水淋透了,傍晚时分,雨还是下个不停。为安全起见,他们不得不带着几十公斤重的坡垒、兰花等植物种苗,冒雨摸黑下山借宿。 “那时候引种植物,多是从经济价值考虑。”曾任海南热带植物园园长的王祝年研究员介绍,海南热带植物园最初的名字是“热带经济植物园”,其分区有热带水果区、药材区、棕榈区等。收集的植物大多来自亚非拉友好国家和云南、海南等热区的有经济价值的植物。 建了毁毁了再建 植物园历尽坎坷 海南热带植物园、兴隆热带植物园,这两座位于海南的植物园,带给人们不少欢乐,也是孩子们的科普大课堂。 但这些植物园都经历坎坷,建了毁,毁了建,很多早期引进的植物都被损毁,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 “宁要社会主义的草,不要资本主义的苗。”庞廷祥和记者说,“文革”期间,南亚热带植物园引进的植物不是被拔掉,就是被砍掉,幸存寥寥。就连周恩来总理当年从印度带回来的几株芒果树,也被毁了。 海南热带植物园的10多名科研人员也被解散,植物园处于混乱状态,园区遭到严重破坏,不断有人冲入植物园锯倒大树,拔掉引进培育出的植物种苗,搬走花盆。植物园沟边的热带季雨林的板根、茎花、木质藤本景观等面目全非,破败不堪。 张仲伟记得,1971年,在爱国华侨的帮助下,从非洲引进象鼻棕,却被工宣队的人拔掉了。两天后,出差归来的张仲伟发现象鼻棕苗不见了,他匆忙在一处水沟里找到了蔫蔫的象鼻棕苗,发现其中两株已被拦腰折段,不禁伤心落泪。 不仅这些植物园被破坏,“文革”期间,神州大地,几乎所有的植物园都有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。所幸的是,改革开放后,我国各地的植物园重新焕发生机。据统计,至今,全国共建成植物园243座,收集植物2万多种。 热科院建设的这3家植物园也恢复了往昔的风采,而且越来越美丽,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,海南热带植物园收集了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;兴隆热带植物园已是全国AAAA级景区,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全国AAA级景区。